
上個週五週六安排了一趟中原、東海建築系畢評之旅
記得以前的習慣是東海每年都會去個至少一天
中原的就比較沒那麼一定
往年在評圖場多少有點不專心,大概聽到有趣的才會專注的聽完
今年很認真的盡量把每個案子聽一聽(連無聊的也聽)
反而感觸良多
以前還在中原的時候
也會去聽東海評圖
對他們小小暗暗的評圖教室不以為然
並且一直覺得奇怪為啥東海不好好的把評圖場弄得大一點
這次反而覺得"大不一定好"
分兩邊的評圖方式(也許會比較有效率)對學生來說是啥
因為我自己畢業評圖的當天是只有一組的所以我沒有身歷其境的感受
感覺有點像前些日子在進士路的廟前看歌仔戲與脫衣電子花車對尬的情境
反觀東海,姑且不論學生設計的品質
每位學生受到的待遇都相同的"尊重"、同樣的聚焦、同樣的流程、同樣的評圖老師
不用怕自己設計無趣導致大家都聚集電子花車前搞出門可羅雀的窘境
老師≠老師
看見林媽媽隆重的宣佈每個題目、細心確認學生準備好了才降下螢幕、
最後還把大家(大五大四)留下來,"互相檢討"-我好感動
東海內專任老師出席的人數令我驚艷(有帶設計的、沒帶的、反正有興趣的、、)
更別說他們語重心長的對學生說一些很衷肯的"建議"
學生≠學生
這一天我得了一個結論:
東海的孩子是在幸福家庭長大的孩子
(不論長得美、長得醜、功課好不好、"媽媽們"都是愛的)
我想他們總會讓大家趕集一樣的千里迢迢到台中聽評圖
跟學生的努力創作(真誠的對待自己的畢業設計)有關係
而我想學生對畢業設計的態度可以這麼的均質
跟他們均質的被"尊重"也許有關係
讓我這個中原人心生感嘆及羨募阿
記得以前的習慣是東海每年都會去個至少一天
中原的就比較沒那麼一定
往年在評圖場多少有點不專心,大概聽到有趣的才會專注的聽完
今年很認真的盡量把每個案子聽一聽(連無聊的也聽)
反而感觸良多
以前還在中原的時候
也會去聽東海評圖
對他們小小暗暗的評圖教室不以為然
並且一直覺得奇怪為啥東海不好好的把評圖場弄得大一點
這次反而覺得"大不一定好"
分兩邊的評圖方式(也許會比較有效率)對學生來說是啥
因為我自己畢業評圖的當天是只有一組的所以我沒有身歷其境的感受
感覺有點像前些日子在進士路的廟前看歌仔戲與脫衣電子花車對尬的情境
反觀東海,姑且不論學生設計的品質
每位學生受到的待遇都相同的"尊重"、同樣的聚焦、同樣的流程、同樣的評圖老師
不用怕自己設計無趣導致大家都聚集電子花車前搞出門可羅雀的窘境
老師≠老師
看見林媽媽隆重的宣佈每個題目、細心確認學生準備好了才降下螢幕、
最後還把大家(大五大四)留下來,"互相檢討"-我好感動
東海內專任老師出席的人數令我驚艷(有帶設計的、沒帶的、反正有興趣的、、)
更別說他們語重心長的對學生說一些很衷肯的"建議"
學生≠學生
這一天我得了一個結論:
東海的孩子是在幸福家庭長大的孩子
(不論長得美、長得醜、功課好不好、"媽媽們"都是愛的)
我想他們總會讓大家趕集一樣的千里迢迢到台中聽評圖
跟學生的努力創作(真誠的對待自己的畢業設計)有關係
而我想學生對畢業設計的態度可以這麼的均質
跟他們均質的被"尊重"也許有關係
讓我這個中原人心生感嘆及羨募阿